2017年05月16日10:0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在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上发言。 吴隆重 摄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是中国梦的底色,是当代文化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灿烂文脉和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红色文化,是井冈山星火燎原的熊熊烈火,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冲锋号角,是陕北山丹丹花开红遍全国的姹紫嫣红,是太行山抗日杀敌的英雄群雕,是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今天,我们相聚在红色故地福建三明,缅怀革命历史,畅谈红色文化,金戈铁马浮现眼前,英雄气概油然而生。作为革命后来人,事业继承人,我们发乎内心的问号必须自己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关乎红色江山,怎样维系?进城赶考,及不及格,这关乎红色基因,怎样延续?文化自信怎样构建,这关乎红色文化,怎样传承?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1921年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红色文化就是烽火岁月的讴歌者,光荣历史的记录者,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文化自信的文化源头之一。红色文化融化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闽西,三明,乃至于福建,是红色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在八闽大地的崇山峻岭和绿水青山里,残垣断壁中镶嵌着的红色标语依然闪闪发光,一个个宁静的红色乡落依然储存着红色时代的红色信息。红色文化还浸润在毛主席在闽西写下的气壮山河、充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诗篇中,你难道没有从毛主席的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闻到至今散发着的迷人的芳香吗?你难道没有从毛主席的诗词“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中感觉到红军战士战斗带来的豪迈和喜悦吗?你难道没有从毛主席的诗词“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中体会到共产党人为解放全人类所激发的斗志和豪情吗?
2013年7月到2015年4月,作为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我在福建工作了将近两年,采访和参观了福建、特别是闽西的许多革命圣地和红色旧居。当年可歌可泣、如火如荼的红色记忆,岁月如歌,革命历史,历历在目,为之动容。目睹今天八闽大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我们更要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色文化,是历史的正能量,是时代的主旋律,在思考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定力,在众声喧哗的时刻,我们要坚守阵地。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借助网络时代的传播优势,让红色文化弥漫在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
一是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人民网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红色文化的网上传播,真正做到——网民在哪里,红色文化的宣传就在哪里。我们将与宣传文化部门一道,参与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要加强平台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做好专题页面,充分利用人民网9个外语语种、11个外国公司,特别是在外国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和讲述中国红色文化。同时,要拓展宣传范围,延伸传播链条,发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总网的引领作用,调动人民网国内32个地方频道的积极性,借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宣传,深入挖掘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加强对红色历史、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标志的宣传,形成一个“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宣传高潮。
二是融入感情,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和精神遗产。当务之急是提高讲好红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要有感情、有责任、有底气。宣传红色文化就是要大张旗鼓,堂堂正正,形成气候。不能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见人矮三分,羞羞答答,低声下气,不要让大量关于红色文化的好故事、好新闻、好信息埋没在那些低俗、迷俗、庸俗的新闻垃圾中。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对否定历史、否定红色文化的噪音、杂音敢于批评,敢于驳斥。要会讲故事,针对广大网友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把“想讲”和“会讲”结合起来,把“想听”和“爱听”糅合起来,把“自己讲”和“一起讲”融合起来,使红色文化的故事可听、可信、可传播,为更多的国内外网民和受众所喜爱和认同。
三是创新方式,激活红色记忆。我在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现在叫分社)当记者时,采访过许多老红军、老将军、老革命,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未能留下图片、视频等资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现在时代不同了,条件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新的挖掘、整理和创新。通过新的呈现方式,争取国内外网民,特别是九五后网民,这才是我们红色文化传播者必须有觉悟、应该有作为的地方。现在是全媒体、融媒体时代,人民网每发一个重要新闻,做一个主题宣传,都要全媒体呈现,文字、图片、视频、专访、两微、客户端、手机报等形式,十八般武艺全用上,总网地方、国内国外、网上网下、PC端移动端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传播体系和立体发布平台。人民网将一如既往,以宣传红色文化为己任,发挥融媒体立体传播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放大推送效应,让红色文化占领网络传播的广阔空间。
2014年11月15日,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廖氏祠堂的篝火》。我想用其中一段文字作为我发言的结束语,文中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严冬时节,漫天飞雪,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百二十多名红军代表和闽西根据地的干部,穿着单薄的破旧棉袄,有的甚至仅仅穿着单衣和草鞋,聚集在这个狭小的厅堂里,坐在冰冷的长板凳上,烤着篝火,听着毛泽东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演讲。冬天里的一把火燃起来了,燃烧着,跳跃着,升腾着,点亮了整个天际。这是从井冈山带来的星星之火,在古田的土地上燎原,照耀了闽西,照亮了中国。
附:《廖氏祠堂的篝火》
廖氏祠堂的篝火
作者:余清楚
原载于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5日第12版
闽西的秋天是美丽的。青山如黛,秋水无波。绵延起伏的山岗,黄澄澄的秋果,在绿色草木的衬托下,香气诱人。一簇簇野菊花漫山遍野地怒放,令人想起毛泽东当年在闽西写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
我要寻访的地方,是上杭古田的廖氏祠堂。现在到古田方便了。从福州出发,坐上三小时的动车到龙岩市区,再坐约半小时的汽车,就到了这个过去山高路远、群山怀抱的小村子。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祠堂显得格外祥和安静,古朴厚重。这个在中国红色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田会议旧址,只不过是福建众多美丽古村落中一座普通的老宅子,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风格古典,庭院雅致。屋后有一片廖家的风水林,层林尽染,松柏参天,林间鸟唱虫鸣,尤觉山林幽静。屋后上方矗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格外醒目。祠堂不算很大,面积八百余平方米,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国初经修葺后为和声小学校舍,门楣下镶刻的“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文章宗北廓振先生旧家风”的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从这副对联就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现代教育和传统文化在这个闽西偏僻的小山村里是如何浸润和融合的。
1929年12月28日,历史注定要为这座祠堂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注定要将它定格为后世瞩目的圣地。这一天,古田会议召开了。辞旧迎新之际,南方不易见到的一场大雪飘然而至,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装点了古田原野的山山水水,覆盖了廖氏祠堂的天井庭院,上天都为会议的召开刻意营造一个高洁、神圣的氛围。
会场简朴庄重。步入中门,走过天井,便是正厅,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场。会议主席台桌上,摆着一把大茶壶和四个小茶碗,靠墙架着一块黑板,上墙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横幅会标及中国共产党党旗,还挂有马克思、列宁石印画像。主席台靠外侧墙上挂着一只老旧的欧式壁钟。我几次参谒这个会场,目光总是久久停留在会场地面石板上几处并不起眼的黑色残迹上。讲解员说,这是红军开会时为了御寒点燃篝火留下的痕迹。可以想象,严冬时节,漫天飞雪,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百二十多名红军代表和闽西根据地的干部,穿着单薄的破旧棉袄,有的甚至仅仅穿着单衣和草鞋,聚集在这个狭小的厅堂里,坐在冰冷的长板凳上,烤着篝火,听着毛泽东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演讲。冬天里的一把火燃起来了,燃烧着,跳跃着,升腾着,点亮了整个天际。这是从井冈山带来的星星之火,在古田的土地上燎原,照耀了闽西,照亮了中国。历经磨难、顽强奋斗的红四军代表们,重新凝聚在前委书记毛泽东的旗帜下,热烈讨论,戮力重铸红军的军魂,共同憧憬中国的未来。这时候,红军代表们需要抱团取暖的炭火,更需要拨亮心灵、照耀方向的精神篝火。
篝火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坦荡宽广的襟怀。凡知道古田会议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陈毅离开闽西到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周恩来代表中央指出,一个党一个军队需要自己的核心人物,还是要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但又担心陈毅会有所介意,想不到陈毅当即表态,“请中央放心,我一定会把毛泽东请回红四军的。”陈毅于10月回到闽西后,先后三次写信给毛泽东,请他重新归队,主持大局。如此之举,其心可鉴,其节可嘉。朱德同样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当即表示“一定请毛泽东回来”。在炽热而旺盛的篝火旁,在革命处于关键的时刻,毛泽东、朱德、陈毅,带领红军重新出发,重又点燃了奋勇前进的篝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
会议开了两天,篝火燃烧了两天。与会代表的辩论似篝火一般跳跃,认识如篝火一样升华,最后肃整了不同意见,形成了重要决议,产生了新的前委,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摒弃了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军从此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从毛泽东于1930年作的《如梦令·元旦》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境。他欣喜地自问自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尔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乘胜追击,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他用诗词表达红军凯歌高奏、英勇豪迈的情怀,“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古田会议至今已八十五年了。小小祠堂,昔日篝火,点燃了中国军人的热血和青春。读不够的祠堂,燃不尽的篝火。每回离开廖氏祠堂,我都会驻足回望,仿佛看到当年红军点燃的篝火,腾空而起,在天空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同时,也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
相关专题 |
· 两学一做网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