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两学一做网>>先锋故事

从发展经济到社会治理,嘉定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时刻绷紧为村民服务这根弦

“三不怕书记”让穷村大变样

茅冠隽

2016年11月09日09:35    来源:解放日报

“找我们书记?你先别去村部,八成不在那,去菜场、村民小组走走,那个‘包公’就是了。”这是记者日前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北管村向村民问路时得到的回答。等见到了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发现他真是个“包公”:面庞黝黑,行色匆匆,刚在姚家村民组一困难户家里了解完情况,又要马不停蹄赶到一家企业去协调厂房租赁事宜。“肤色黑也是没办法的,每天有那么多事要奔波处理,肯定晒黑啦!”沈彪不好意思地笑笑。

“身体里流的是机油”

今年58岁的沈彪,在书记这个位子上已经干了30年,一手将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子逐渐变成了如今全区有名的富裕村,各项管理也井井有条。“秘诀”在哪?沈彪给自己和村干部定下了“三不怕原则”:事情不怕难,就怕自己感到烦;事情不怕杂,就怕每天不去抓;事情不怕多,就怕自己常常躲。“面对村里各种实际问题,只有迎难而上,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拿出解决办法,才能一步步让村民生活得更好。”

发展村级经济,当时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刚上任的几年里,沈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市区接洽企业老板。“沪嘉高速那时候是要收费的,沈书记为了省下5元钱过路费,就带着其他村干部不走高速而走乡间小路。我们常半开玩笑地说,沈书记的脸就是那时候开始晒黑的。”村委会主任邵伟梁告诉记者,当时村干部们就很敬佩沈书记的干劲:“仿佛身体里流的不是血,而是机油,几乎天天这样来回跑也不累。”

“有句话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真的体会到了。只要愿意想办法、花功夫,再难的事也总能解决。”沈彪说。30年间,北管村从曾经只有一家衬衫厂发展到拥有130多家企业,如今村里年可支配资金达2400万元,全村固定资产已达到7500万元。

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不过,经济水平上去了,麻烦事也随之而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北管村,如今村里户籍人口约2400人,外来人口约1.2万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

本世纪初,他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向社会治理。结合社会治理实际需求,沈彪在北管村建了一个村级联勤中心,村里安装了100多个监控探头,联勤中心内可以实时查看村里角角落落的情况,同时安排联勤队员带着“城管通”终端24小时轮流巡逻。监控人员一旦发现有人张贴小广告、随意排污入河、建筑垃圾乱倾倒等行为,就会马上用“城管通”呼叫联勤队员,3到5分钟就可得到处理。“这套 ‘技防+人防’的体系被称为是‘北管110’,十分管用。”

2012年到2015年,北管村实行村组封闭式管理改造、道路黑化工程、车辆管控、小作坊整治等43项为民实事工程,总投资约1700万元,让村民和外来人员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如今,北管村村口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中间立着车辆限高限宽杆,沥青路面上见不到一片果皮纸屑,沿街的店铺门口也都是干干净净的。这几年,沈彪在村里划了不少停车位,停车无序现象大大缓解,还建造了门球场、舞蹈区、棋牌室等文体场所,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发动村民形成共治氛围

北管村说大不大,但要管好4800多间出租房,130多家企业,100余商户,700多辆私家车,光靠沈彪和为数不多的村干部肯定不行。实践中,沈彪琢磨出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调动党员、村民组长、志愿者等群众力量,发动村民们一起管好家园。

在北管村,11个村民组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每个组长都是第一责任人,人口登记、卫生整治、治安管理,村民组长都要“打包”管、每天管。蔡家村民组长余晓东是北管村最年轻的村民组长,他的案头上堆了联勤巡逻日志、“六小行业”安全隐患排摸表等六七本台账,这些工作都在村民组长每年的聘任合同上清晰列明,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组长的工作能力,沈彪还在村里建造了会议培训中心,并且定下了一条规矩:在村里拿工资的人,每个月至少要接受一次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村级事务等。有村干部做过统计,村里一年大大小小的培训达近百次。“这些培训可不是走过场,而是为了给大家‘敲木鱼’,时刻绷紧为村民服务这根弦。”

除了村民组长,沈彪还在村里陆续发展了停车劝导、安全防范、矛盾调处、家电维修等多支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人人是主人、人人有责任”的共治氛围已经在北管村形成。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两学一做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