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两学一做网>>“两学一做”图文征集>>文字作品展示

【“两学一做”征文】切莫“雕空”学与做的“房柱”

河北  宋威

2016年08月25日09: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古时候的房子都会有很多房柱来支撑房子的顶棚。一个人觉得这么多房柱在屋子中很碍眼,影响美观,于是就将屋子中的房柱雕刻成盘龙、走兽等形状,有的房柱掏空后在上面摆放花盆古董等,可谓是巧夺天工。到其家中的客人无不赞赏,主人非常得意,可是不到一年,房子就垮塌了,房子的主人被压死在倒塌的房屋里。

房柱的作用是支撑屋顶,因此必须坚固而扎实,否则再怎么好看也没用。房屋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比如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若果将“学”和“做”比作屋顶,那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就如同房柱。房柱应以务实和有效为本,不需过分“雕琢”,如果一味追求“华丽夺目“,无异于舍本逐末,不但使“学”和“做”沦为“空架子”,甚至还有“垮塌”的危险。

然而现实中,这样“极尽雕琢之能事”的例子还真不少:有的抄党章成了“比书法”,看似花花绿绿,实则“笔下千言过,心中半点无”;有的讲党课洋洋洒洒,看似“呕心沥血”,实则台上“大眼瞪字眼,台下大眼瞪小眼”;有的心得笔记厚厚一本,乍一看“言之有物”,细一看“抄来全不费功夫”;有的志愿活动成了“走秀”,乍一看“有声有色”,细一听“怨声载道”……这些形式却是经过“精雕细琢”,但是却“掏空”了“两学一做”的精神内涵,沦为“精致的形式主义”。

其实,不管形式如何,载体怎样,“两学一做”归根结底是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最为根本的是能够入脑走心,最终目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只要让党章党规能够慢慢浸润每名党员的心田,又何必规定党员是“一目十行”还是“一天学一段”?只要系列讲话的精髓能够使党员“醍醐灌顶”,又何必管党课课堂是设在殿堂还是开在田间?只要党员能以“四有”标准要求自己,有“党员的样子”而不是“泯然与众”,又何必在意其行动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 再说,“两学一做”是全体党员的事,是一辈子的事,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一种载体可以“一管到底”,无论如何“精雕细琢”,也总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只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党员和党组织特点,不断更换添加合适的“房柱”,“两学一做”的“精神大厦”才能永远挺立,“护佑”党员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点击进入专题页面 查看更多文章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两学一做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