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兩學一做網

真學真做看成效——“兩學一做”在基層

張世忠:發展致富帶頭人 情系群眾好支書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 趙晶 高雷

2016年12月22日10: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世忠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閻夢婕 攝)
張世忠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閻夢婕 攝)

在寧夏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有這樣一位群眾交口稱贊的好支書,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張樹村從昔日的貧困村蛻變為美麗鄉村典范。他就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寧夏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忠。

白牆青瓦的座座新居整齊而立,牛舍裡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安格斯牛悠閑吃草,平坦的水泥路直通農家……隆冬時節,記者走進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新農村新景象。

“村民服不服,主要在支書。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是張世忠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任職以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村上基礎設施落后,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不高,群眾對村“兩委”意見很大。

當選村支書后,張世忠多方爭取項目資金,發動村民投工投勞,建設基本農田1500畝、蔬菜拱棚125畝,硬化村組道路6.9公裡,疏通渠道400多米,修繕便民橋2座。一場硬仗下來,基礎設施改善了,村民的心氣順了,發家致富的勁頭也上來了。

張世忠告訴記者,養牛、務工是該村村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僅去年,張樹村全村常住的294戶村民中,就有204戶養牛。政府按照牛棚大小不同,給予不同金額的補貼,於是全村新建了230余棟牛棚、新增養殖315頭牛。

“69戶脫貧的貧困戶中,有53戶貧困戶是依靠養牛脫貧致富的。”張世忠說。

他經常思考和盤算著發展的路子,通過創新設置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販運等功能黨小組,落實黨支部、黨小組和黨員“三級雙向”承諾制,採取承諾、踐諾等方式,引領黨員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2015年,張樹村開展城鄉聯建創“五星”“雙帶”等活動,建立“兩委”成員包組、黨員包戶機制,全力推進脫貧銷號,將每個貧困戶落實到黨員干部,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張世忠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獲獎証書。(閻夢婕 攝)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時刻留意著全村每家人的生活,記挂著每一戶的困難和需要。他把幫扶單位的資金節省下來、將每年發放的獎金積攢下來,給家庭困難的中小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發放助學金、獎學金,給獨生子女戶發放專項獎金和補助金。張樹村三組的張文弼,2歲時母親早亡, 2014年父親又突發心臟病去世,突然的變故,讓當時隻有15歲的他和17歲的姐姐張鳳弼成了孤兒,姐弟倆手足無措、倍感絕望。這時,張支書像“父親”一樣站了出來,他自己拿出500元錢,又讓村上拿了2000元,安葬了張文弼的父親。隨后,他把兩個孩子納入低保救助范圍,並多次到縣民政局咨詢政策、申請孤兒生活補助,為兩個孩子爭取到孤兒生活救助金和棉被、煤炭、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聯系縣高級中學為兩個孩子免去食宿、學雜費等費用,幫助他們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

扶貧必扶智。有了錢,生活寬裕了,張世忠還注重民風建設,在村裡設置文化牆,開放“農家書屋”,評選“好村民”“五好家庭”“優秀黨員”,建成“老飯桌”,形成了孝老敬親、和睦共處的好村風。

在寬敞的文化活動中心,吼秦腔的、彈揚琴的、作農民畫的、下象棋的……濃濃的文化氣息是隆德“全國文化先進縣”的縮影。

這些變化無不傾注著張世忠的心血和汗水。2015年,他舍小家、顧大家,帶領村民堅定信心,克服困難,完成改造危房221戶,自來水入戶294戶,配置節能採暖設施100戶,配套排水渠系2400米,栽植景觀苗木9000多株,種植草坪14畝,建成佔地8000平方米的休閑花園,把張樹村建成了花園式宜居村落,被評為“全區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工程示范村”。

張世忠說,隻要村民脫貧致富,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自己願意一輩子扎根基層、扎根張樹村。

(責編:高雷、趙晶)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