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兩學一做網>>先鋒故事

王一波:西局村裡“剪辮子”

2016年11月09日09: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王一波:西局村裡“剪辮子”

【編者按】2015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抓基層、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和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等重要指示精神,對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作出安排。

根據中央部署,北京市隨即選派了一批優秀干部到一些發展滯后的鄉村駐點。時至今日,這些來到鄉村的第一書記們,為這些駐點村帶來了什麼改變?千龍網將聯合《支部生活》雜志社,推出《第一書記》欄目,對此進行追蹤報道。

簡介:

王一波,女,1972年7月出生,1990年入伍,1991年入黨,2005年轉業到北京市衛計委工作,現任衛計委機關服務中心主任科員,2015年11月被派到豐台區盧溝橋鄉西局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

王一波:西局村裡“剪辮子”

向老支書學習

西局村東臨西三環,南接豐北路,西跨萬豐路,北與小井村和六裡橋村接壤,地理位置優越,以出租房屋等物業租賃為主要經濟來源,村民生活富裕,已經逐漸從傳統農村向城市社區過渡。從物質條件上看,這個村和城市沒有太大區別。

但是工作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有的村民穿著西裝,開著名牌轎車,但腦筋卻依然拖著長長的“辮子”,思想意識還很封閉,生活習慣還留在過去。不引導他們跳出這個小圈子,剪掉落后的“辮子”,農村城市化隻能是紙上談兵、換湯不換藥。第一書記的責任不僅僅是扶助京郊農民找“錢”,更是要幫助他們融入現代城市找“路”。

“智慧社區”:點亮思想的啟明星

兩年前,盧溝橋鄉開展“智慧社區”建設的試點,把西局村列為試點村。但這個村一直沒啟動。有些村民認為,農村日子過慣了,沒啥不好,不想再搞花裡胡哨的東西。

“智慧社區”在北京不少社區開展多年了,很多居民嘗到了甜頭。簡單說,就是居民把手機、電腦與互聯網連上,如在“吃、住、行、游、購、娛、健”等七大方面有什麼需求,發一條信息出去,服務機構馬上就能接收,並迅速辦理﹔反過來也一樣,服務機構發布通知、健康知識等信息,居民一看手機、電腦就知道了。

搞“智慧社區”是一項便民工程,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可以此為抓手,在西局村全面提升社會管理創新水平,優化各種優質可用資源,推動區域社會進步。

當我把想法在村委會上透露之后,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有的村干部直截了當地說,搞“智慧社區”是形式主義。

我意識到,村干部和村民之所以對“智慧社區”不認可,主要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便民工程能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麼實惠,眼界禁錮了他們的腦子。

我主動聯系了作為北京市首批試點“智慧社區”和國內首家3D“智慧社區”模范樣板——朝陽區團結湖街道,並在2016年1月11日,帶領村班子7人實地參觀學習。

團結湖街道全模式社區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平台演示,詳細向我們介紹了“智慧社區”軟件的基本功能、操作方法和使用效果。在一組大屏幕電視前,我們看到有一個地方圍了一群人,工作人員一點交通模塊,電視立刻放大,非常清晰顯示出有個小區的某個大門前,車輛剮蹭了,引起居民糾紛。工作人員立即通知保安前去協助解決。

剛看完這段電視,又有居民報來一條信息:小區有樓層停電。工作人員馬上在網上點擊維修模塊,不一會兒,電視屏幕就顯示維修人員出現在現場的畫面!

工作人員介紹說,“智慧社區”把社區1000多個電線杆子編上號,附近安上攝像頭,一旦哪裡出事,當事人在手機上軟件上敲上啥事或拍個照,敲上電線杆子號碼,工作人員立即能看見現場情況。

“好家伙,這麼厲害!”“太方便了!”“我們這腦子,該修理修理了。”西局村的人不斷地發出感嘆。

回來后,村干部多次開會討論,研究部署符合我村實際村情的“智慧社區”建設工作。針對我村老人多,醫療資源有限的特點,我提議軟件補充醫療衛生這個版塊。

今年7月,我村“智慧社區”軟件驗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村委會不僅讓每戶村民的手機設置了APP,而且還教會了他們如何使用。現在我們的工作手段和村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觀。

比如,原來村裡通知需要挨家挨戶打電話,2300多戶村民,光打電話就要花兩三天﹔遇到大事出現人手不夠,還得抽調其他人員幫忙。現在村民直接通過手機上就看到了村裡的通知,節省了勞力和財政開支。

目前我們的軟件功能主要包括:1、應用信息化手段,對轄區內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事前預防應對、事中處理和善后恢復﹔2、動態監測轄區內交通和車輛分布狀況、協調疏導地區交通﹔3、對社區內的治安問題進行防控﹔4、實時發布通知通告﹔5、實現在線訂餐和社區易購﹔6、健康知識宣傳和社區醫療服務﹔7、在線開展文化宣傳和文藝活動﹔8、網上報修、維修等。

一些以前對“智慧社區”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的村民,現在成了自覺宣傳智慧社區的志願者。前幾天我碰見了以前對“智慧社區”不理解、不認同的高大爺,他興高採烈的對我說:“王書記,這個智慧社區軟件太好了,我現在剪頭發都不用出門了,直接網上一點人家上門服務。還有,我家的水龍頭前天壞了,以前還得打電話預約修理,等的時間長,手續也麻煩。現在隻要一點手機,馬上就有專人來修。真沒想到,70歲的人了還能過上這麼便利的生活,真得感謝共產黨啊!”

王一波:西局村裡“剪辮子”

與村婦女主任了解村裡情況

“萬豐小吃城”:讓外國使節主婦品嘗中國舌尖美

“萬豐小吃城”坐落在豐台區萬豐路南口,中式民族傳統風格建筑,營業面積19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人用餐,匯聚了全國各地小吃3000余種。一、二層是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三層的中華小吃博物館陳列著近千種老物件和老照片,向品嘗美味的食客們,訴說著中國百年傳統飲食文化的變遷。

一些市面上稀有的老物件,像老北京話裡經常出現的“瞎掰(有錢人使用的木枕)”、文革時期的“糧票”和“副食本”、1952年中國銀行的1億元的支票等文物,在這裡也能見到。每當華燈初上,店內的舞台還有傳統的民間表演。

然而,這個集美食和文化於一體的資源,卻由於環境閉塞,宣傳力度不夠,從2010年1月正式開業開始,好幾年過去了,知名度似乎並沒有多大起色。

萬豐小吃城是我們西局村的“名片”,也是整個豐台區的文化、歷史和精神的代言人,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萬豐小吃城打造成西局村的文化品牌!

說干就干。我帶領村支部幾名干部一起,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求解”。通過實地走訪,掌握了小吃城的優勢所在,后經村委會內部多次討論磋商以及征求小吃城業界代表的意見建議,確定了“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即改變過去“等、靠、要”,尋求宣傳機會,主動承辦有影響力的餐飲活動。

2016年春節前夕,我從文化部朋友那裡獲悉,文化部想近期舉辦一場極具中國特色的駐外使節夫人的聯歡會,正在籌劃、選址。

機會來了!我馬上毛遂自薦,推薦了萬豐小吃城。聽說這裡不但匯聚了中華傳統美食,更承載了濃郁的飲食文化積澱,是中外游客了解中國,感受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窗口,文化部的朋友竟連連翹起大拇指說:“太好了,太好了,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2016年2月1日,萬豐小吃城迎來了首批外國客人——首屆駐外使節夫人包餃子、過大年聯歡會在這裡舉辦。聯歡會上,小吃城的師傅們手把手的教各位駐華使節夫人包餃子,並向她們介紹中國傳統民俗,教她們學剪紙、寫春聯。南非使節夫人瑪麗雅娜高興地說:“原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年夜飯,沒想到在品嘗美食之余,還能感受到這麼正宗的中國年味兒!”

臨走時,很多外國朋友留了我們的電話,希望下次還能來我們這裡品嘗舌尖上的美味,精神上的盛宴。這次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它不僅促進了中外友好文化的交流,還帶動了西局村的經濟發展。和以前相比,現在的萬豐小吃城名氣大增。后來,我們還先后舉辦了“首屆老北京傳統小吃品嘗宴”、“國家博物館小吃宴”、“國家外交部新春團拜會”等活動。

王一波:西局村裡“剪辮子”

愛心捐款

“女漢子”:愧對家人不負村民期望

在外人看來,我工作風風火火,做事雷厲風行,活脫脫一個“女漢子”。其實,我的內心也有柔軟和愧疚的一面,面對我的家人,我卻成了“狠心”的親人。

一次,我正在辦公室籌劃近期的工作,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一般沒有什麼急事,不會在工作時間給我打電話,一種極度緊張的氣氛瞬間包圍了我。

果然,父親在電話裡急得連不成語句,“波呀,你媽住院了……你能回來不?”我騰一下子從座位上站起來,又故作鎮定地對父親說:“爸,別急,到底怎麼回事?”父親縷清思路,這才道明原委。

原來,母親在小區不幸被一輛電動自行車撞到在地,雙手橈骨遠端骨折,動彈不得,急需手術!父親因為母親的事著急上火,支氣管炎又犯了。我知道,病榻上的父母此時最需要我的陪護,可是我剛來村裡不到十天,很多工作剛剛起步,后續任務很重,如果我離開崗位,很多工作便無從開展。

面對全村人和家人的需要,我選擇了堅守崗位,白天照常主持日常工作,請護工幫我在醫院照顧母親。晚上下班后,我再到醫院陪床,盡兒女之責。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記得第一天晚上陪床時,年邁的母親那張痛苦的臉龐。她躺在病床上,蒼白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滾大的汗珠從她額下掉下來,“是不是特別疼?”我小心翼翼地問著,一方面是因為心疼母親,另一方面是因為不能全程陪護而內心愧疚。母親怕影響我工作,強忍著說沒事,反而囑咐我,剛去村裡,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因為自己分太多心。聽了母親的話,我心如刀絞,強忍住淚水,重重地點了點頭。

病房的條件非常簡陋,一個不到12平方米的房子裡塞滿了6個人,3個病人、3個陪床的,母親每晚起夜兩次,同屋病人有個啥動靜,也都聽得一清二楚,所以晚上我基本是睜著眼度過的。第二天早上,我和護工交完班后,直接去村裡上班,一天下來疲憊不堪。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我又接到了醫院的通知:我愛人急性心梗,需要馬上安裝支架!真如晴空霹靂!我都懵了,父母還沒顧全,愛人又要手術!怎麼辦?想來想去,我想到了外援——隻有請遠在東北的小姑子一家來北京照顧我愛人了。

我都不知當時那段日子怎麼過來的,就這樣,我咬牙堅持了一個多月,家人總算有了好轉。雖然為了工作,我犧牲了許多照顧家人的時間,但是我不后悔。我已經把西局村當成了我自己的家,我願意用我的一腔熱血,守望、庇護這一方熱土。看著我們村的面貌不斷翻新,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我做再多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責編:高巍、秦華)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