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問題導向”思想方法的精髓是什麼

陳先達

2016年04月13日15:43   來源:北京日報

●問題中就包含回答問題的答案,否則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答案不是直觀的,不是信手拈來的,需要調查,需要研究,需要理論思考,而且需要實踐檢驗。

●提出問題需要研究,回答問題更需要研究。馬克思不可能預計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會碰到什麼問題,也不可能為我們解決問題留下錦囊妙計,但卻為我們提供了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的理論和方法。

●可以這樣說,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是科學思維方法,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智慧和啟發,歷史提供的是經驗和教訓,這三者必須結合,其中科學思維方法最為重要。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歷史經驗和教訓難以總結﹔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則難以分清。這就是“問題導向”思想方法的精髓。

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應該重視學習歷史。任何一個哲學概念抽去它的歷史內容,都是僵死的。我們要重視歷史學習,但更要重視正確的歷史觀。歷史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歷史提供的是經驗和教訓,而不是現實問題的答案。

■歷史是鏡子,不是尺子

歷史是鏡子,可供借鑒。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可以成為鏡子,但不是尺子,不是衡量現實的標准。以古量今,往往會陷入以古非今、今不如昔的泥潭,成為“九斤老太太式”的人物。歷史的發展總體趨勢是進步的,雖然不是直線,包含曲折,但總體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是與文明的發展相伴相隨的。今之所是,昔之所非﹔昔之所非,今之所是。以歷史為鏡子,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以歷史為尺子,我們會失掉很多東西。

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現實問題的答案。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包括儒家的學說。我自己也喜歡讀點孔孟老庄、唐詩宋詞。我的體會是,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不是為后人預備的現成答案。我們不可能從《論語》中直接找到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回答。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只是講封建社會中如何為君、為臣以及如何做人的道德標准,而不是治國方針。

隻有當代人才能解決當代人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當代的問題,而不是古代的問題,不是古人他們時代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必須直面這些問題。

■“問題導向”很重要

“問題導向”很重要。問題的導向並不是我們現在才提出來的,而是馬克思早就提出來的。馬克思在《萊茵報》第137號刊論《集權問題》中提出:歷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他還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我們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會發現,他們的全部著作,沒有不是為解決他們時代的大問題而作的。

那麼,我們面對的現實問題的答案存在於哪裡?我認為,問題的答案隻能存在於現實的問題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書本之中。問題中就包含回答問題的答案,否則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答案不是直觀的,不是信手拈來的,需要調查,需要研究,需要理論思考,而且需要實踐檢驗。提出問題需要研究,回答問題更需要研究。馬克思不可能預計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會碰到什麼問題,也不可能為我們解決問題留下錦囊妙計,但卻為我們提供了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可以這樣說,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是科學思維方法,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智慧和啟發,歷史提供的是經驗和教訓,這三者必須結合,其中科學思維方法最為重要。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歷史經驗和教訓難以總結﹔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則難以分清。這就是“問題導向”思想方法的精髓。

■歷史規律高於歷史經驗和教訓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很重要,但人類能不能從歷史中真正得到經驗和教訓?列寧在《哲學筆記》專門摘錄過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關於人類不可能接受歷史教訓的話。黑格爾說,經驗和歷史告訴我們,各個民族及政府都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什麼,也從來沒有按照從歷史中所能吸取的那些教訓進行活動。對此,列寧稱贊“非常聰明”,要讀者“注意”。為什麼?因為能否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取決於那個階級為了什麼目的總結經驗教訓。比如我國古代歷史上,歷代新王朝都注意為前朝修史,探討興亡得失,探討苛政和失去民心必然導致滅亡,提倡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雖然很多皇帝都以此教導儲君,可是照樣地改朝換代,照樣有末代皇帝,照樣會以人民為牛馬。在封建社會中,“民貴君輕”是寫在書本上的,不管哪個皇帝都很難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因為剝削制度的本質、統治和被統治關系,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施仁政、行王道,不可能真正愛民如子。在中國古代社會裡,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從取得政權時開始輕徭薄賦,到后來逐步苛捐雜稅、敲骨吸髓﹔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壞皇帝,不是他們不懂前朝滅亡的教訓,而是他們的階級統治和階級利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接受歷史的教訓,總以為自己是例外。

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看,歷史規律永遠高於歷史經驗和教訓。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歷史教訓,歷史規律都會照樣起作用。馬克思主義是把歷史經驗和教訓上升到歷史規律性的高度來認識的,是用階級分析觀點來分析階級社會的歷史的,是從“歷史周期率”的高度來觀察歷史中王朝的興亡得失的。對我們來說,歷史的重要性、歷史經驗和教訓的重要性正在於其中包含歷史的規律。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重視歷史發展規律。我們學習歷史,也是重視其中包含的歷史規律。離開歷史規律,學習歷史就變成了看歷史故事。

■不僅要重視歷史,還要重視傳統文化

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不僅要重視歷史,還要重視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比豐富。但必須認識到,傳統文化隻能為我們提供智慧和教導,而不能提供如何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拿歷史來說,中國有作為的皇帝如漢武帝、唐太宗等,並非因為以儒治國才把這些王朝建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聲名顯赫的王朝的。我這樣說,絲毫沒有貶低儒家學說的意思,也沒有貶低孔夫子偉大的意思。我只是說,儒家學說中有許多理想的東西,有許多好東西,儒學中的精華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可那些大都是理想,是教導,是智慧。它存在於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並不是封建社會的實際政策。孔子到處游說,當政者沒有人聽﹔孟子游說,宣傳仁義,也是到處碰壁,沒有人聽﹔歷代一些大儒也都是思想家,而不是當權者,他們不可能推行他們的理想。當政者並非儒者,儒者也不一定能當政。“內聖外王”隻不過是一種“聖君賢相”的中國式“理想國”。老實說,如果真正出現一個大儒當皇帝,那麼他實行的政策也不可能超出封建社會許可的范圍,也超不出維護他作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范圍,因而不可能實現儒學描繪的理想社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儒者的抱負,是信仰,是理想。但它是在封建社會中的儒者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使命。

儒家經典中那些光輝的思想是教導,是提供智慧和道德修養的文本,而作為實際政策在封建社會中很少真正能得到實現。實際政策必然是那些最有利於鞏固封建社會制度和穩定統治階級利益的東西。作為道德和人格的培養,儒學培養了不少杰出人才,而作為實際政策,真正為百姓的東西,真正“富之、庶之、教之”的治國方針,則是難以實行的。有利於鞏固君權和封建制度東西倒容易實行,因為它符合統治者的需要,統治者也著力推行。今天,仍有不少學者在津津樂道封建社會農村的鄉紳統治以及族權、祠堂在維護農村社會秩序中的作用。這些恰恰是把儒學中有利於為君而非為民的一面,化為鞏固基層統治的方式。社會主義革命肯定要會破壞這些舊東西,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和治理方式。(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趙娟)
相關專題
· 兩學一做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